来源:滚动播报
(来源:上观新闻)
红色军号,见证战士们殒身不恤打出一片天。小小军号,吹响艰难时世中的不屈坚守。
多年来,崇明民间收藏家周雄凯花费大量精力,从崇明乡间收集来各类抗日战争遗物,办起了崇明抗战博物馆。众多珍贵馆藏中,一支斑驳的军号引人注目。在位于崇明竖新镇跃进村家中,周雄凯向记者娓娓道来军号的故事。
军号声曾让日军恐惧
遇上这只军号,是1999年。当年,周雄凯在下乡探访途中突遇大雨,躲雨之际与一位老人闲聊起来。老人自称曾是崇明县民众抗日自卫总队(即“崇总”)的司号手,当年吹过军号、打过鬼子,收藏有一只用过的军号。周雄凯起初对此抱有疑问。
后来,在查阅原驻崇明日军的回忆录时他留意到:1940年4月,崇总游击队在喇叭镇打响了一场伏击战。游击队员们包抄了日军,并吹响军号发起进攻。军号声越响亮,攻势便越发猛烈。日军难以抵挡,对号声尤感恐惧,乃至于把军械丢进河里,仓皇逃窜。“可见,军号的确在崇明的抗日斗争中大显身手;而崇总也是一支纪律严明、战力卓越的队伍。”周雄凯这样说。
展开剩余60%自1938年3月18日,日本侵略者登上崇明岛起,岛上的抗日烽火从未熄灭。在共产党员组织领导下,爱国民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,崇明县民众抗日自卫总队由此成立,成为崇明抗日斗争的中流砥柱。游击队身处敌占区,装备不足、人员有限,再加上地势平坦、缺乏掩护,斗争条件极其恶劣;面对如此不利局面,战士们慷慨报国、殒身不恤,打出了一片天。
从1938年组建到1940年奉命北撤苏中,崇总组织了一系列攻坚、伏击战斗,迫使数千驻崇日伪军龟缩据点,拖住了日寇进犯内陆的步伐。最终,日军被迫从浦东、宁波等地调集5000余兵力,对崇明进行扫荡。崇总北撤后,崇明人民和地下党员坚持开展敌后工作。
“爷爷去世时将子弹壳交到我手里”
夏日午后,跃进村里一片祥和宁静。然而,85年前的7月,就在这附近发生了惨绝人寰的竖河大烧杀。1940年7月30日,侵华日军在此大烧杀,120名崇明同胞惨遭杀戮。周雄凯的家距离大烧杀遗址不到50米,从小他就听爷爷提及当年情景:到处是机枪声和哭喊声,死难者大多是无辜百姓。当时突起风雨,大片倒伏的高粱遮挡了道路,这才让周家宅幸免于难。但周雄凯的一位亲人却在烧杀中罹难。
“爷爷去世时,将几颗从当年的废墟上捡来的日军子弹壳交到了我手里,这让我萌发了要收集更多抗战实物的念头。”20多年以来,他走街串巷收集抗战藏品,小到一张良民证,大到几十公斤重的炮弹残骸,至今藏品已有千余件。
2018年,经周雄凯与友人姚志修及多方努力,崇明抗日战争博物馆开馆,这也是上海首家民办抗战博物馆。场馆面积500平方米,展品400多件,涉及武器、装备、工具、旗帜、证章、地图、报纸、杂志、书籍、日记、相册、信件、券据等各种珍贵史料,其中十多件为国家一、二级文物。目前已累计接待参观者近2万人次。“许多人来看了之后,震撼不已,又把家里年轻一代带过来参观。”
最近,崇明抗日战争博物馆进行升级,未来将搬到新址。周雄凯告诉记者,让更多人了解崇明抗战历史,这是他的愿望,“希望这段历史被更多年轻人熟知,以史为鉴,时刻警醒自己,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。”
原标题:《奋起·洪流|军号声让日军恐惧,仓皇逃窜中把枪械丢进河里》
栏目主编:顾一琼 文字编辑:祝越
来源:作者:文汇报 张晓鸣
发布于:北京市天盛优配-股票带杠杆-银行股票配资-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