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1年5月28日下午,志愿军第180师在美军严密包围的情况下召开了最后一次党委会。在这场关乎生死的会议上,师首长决定采取抗战时期“反扫荡”战术,指示各团分别组织突围,并在铁原和伊川集结。经过几天的艰难转移,第180师约有4000名官兵成功抵达指定集结地,但与战前满编的11500人相比,部队损失率高达66%。幸运的是,师长及部分指战员成功突围,否则这将被视为“全师覆灭”!
如此重大的损失不仅让第60军、第三兵团和志愿军司令部深感震惊,甚至引起了军委和毛主席的关注。关于第180师遭遇惨败的原因,众说纷纭,网络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。最离奇的说法是将180师陷入美军包围的责任归咎于第63军的“擅自撤退”。这种说法认为,由于第63军没有与第60军协调,导致180师的左翼暴露,被美军包围。
电影《志愿军存亡之战》热播后,傅崇碧将军以及第63军的英勇牺牲精神广为人知,但一些军迷却认为,第63军死守铁原的行动并没有值得特别称赞的地方,甚至有人认为傅崇碧将军在某种程度上“戴罪立功”——他们认为,第63军应为180师的损失承担责任。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。
展开剩余82%在第五次战役的初期,第63军和第60军确实是并肩作战,两军在南下推进时,美军第7师主力就位于两个军的结合部。5月21日晚上,志司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,要求两军从5月23日起有序后撤。然而,5月22日,美军的反攻突然爆发,这个短短的一天差使志愿军各部的撤退陷入极大混乱。事实上,当第63军和第60军还没有开始撤退时,美军就已经展开了猛烈进攻,直接使得志愿军陷入被动。
在撤退过程中,第63军和第60军面临的情况截然不同,63军是否应该为180师的被围和惨败负责?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,看看当时战场上的实际情况。
第63军与第60军任务不同
第63军和第60军隶属于不同的兵团,前者隶属于杨得志的第十九兵团,后者隶属于陈赓的第三兵团。根据彭总在5月21日的电令,两兵团在撤退时要留下一个师或一个军,来阻击美军,掩护主力部队的后撤。第十九兵团选择了曾思玉的第65军坚守议政府,而第63军和第64军则边打边撤,向涟川方向集结。
然而,第三兵团的计划则是让第60军在撤退时负责建立阻击线,以保护整个兵团的后撤。然而,由于指挥上的混乱,三兵团突然更改了命令,要求第60军暂时不撤退,而是在前线构筑工事,等伤员撤离后再行撤退。这一命令显然造成了极大的困扰,使得180师陷入困境。
63军的突围决断
面对突如其来的美军反攻,第63军的指挥官傅崇碧果断决定北渡江,迅速撤往涟川。虽然这个决定在当时引发了一些争议,但从战略角度来看,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。如果等到上级批准,显然美军就有可能封锁退路。事实证明,傅崇碧的决策是及时且准确的。尽管在撤退过程中,美军的机械化部队一路追击,但63军最终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。
同样,傅崇碧还及时向上级汇报了部队撤退的情况,并且采取了合理的行动。然而,三兵团的指挥部却在关键时刻失联,导致180师只能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单独应对美军的进攻。
第63军与第60军撤退方向的差异
第63军和第60军的撤退方向并不一致。第63军的目标是涟川,而第60军则计划撤往春川,方向完全不同。第63军的撤退速度和距离都远远超过第60军,而第60军在这一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支援,使得180师被迫孤立。由于指挥失误和兵团之间的协作不力,美军趁虚而入,成功包围了180师。
第三兵团的问题
第三兵团的指挥问题在整个撤退过程中尤为突出。该兵团由王近山代指挥,他没有做出细致的部署,导致兵团内部缺乏协调,甚至在关键时刻出现了通讯故障,使得180师陷入被动局面。
此外,三兵团的命令也存在重大问题。5月25日下午,三兵团发来紧急命令,要求180师在加德山一线阻击敌人,这个命令完全脱离了实际战况。当时180师正处于被围困的境地,执行这种命令几乎等同于自杀,最终导致了更大的损失。
总结
第63军并未对第180师的惨败负有责任。虽然战场上有许多复杂的因素,但傅崇碧和第63军的指挥无疑是成功的。在这场战役中,第63军以较少的损失,成功完成了撤退任务,并为志愿军的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持。而第180师的悲剧,主要源于第三兵团的指挥失误和兵团之间的协调不力。历史应该还原真实,英雄的63军不应蒙冤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盛优配-股票带杠杆-银行股票配资-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