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关于俄罗斯唯一一艘航空母舰“库兹涅佐夫”号的去留问题,已经成为了网上热议的话题。除了应该把这艘航母切割成钢板,亦或是花费重金将其修复这个关键讨论之外,关于其如果能够被保留,未来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舰载机进行升级,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。关于这一点,俄罗斯《消息》报援引专家伊利亚·克拉姆尼克的话说,引进歼-35应该成为俄罗斯的备选项之一。
俄罗斯《消息》报援引军事专家伊利亚・克拉姆尼克的话指出,如果 “库兹涅佐夫” 号还想继续服役,必须尽快升级第五代舰载机,而中国的歼 - 35 战斗机应该成为重要选项。这一建议看似突兀,实则反映了俄罗斯海军航空兵的现实困境。目前俄海军舰载机部队主力仍是 1995 年服役的苏 - 33 和印度注资升级的米格 - 29K。苏 - 33 虽然航程达 1100 公里、载弹量 6.5 吨,但航电系统停留在上世纪水平,雷达对 5 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仅 100 公里,连最新型的空对空导弹都无法兼容。米格 - 29K 虽经过现代化改造,但先天设计缺陷导致其降落时机体承受力不足,印度海军多次报告机身出现裂缝。更要命的是,这两款四代机在隐身性能上完全空白,面对北约日益普及的 F-35C 舰载机,几乎没有还手之力。
相比之下,中国歼 - 35 舰载机已展现出成熟的五代机实力。根据央视披露的信息,歼 - 35 在辽宁舰完成滑跃起降试验后,又在福建舰成功进行电磁弹射测试,实现了 “全航母通用”。其最大起飞重量达 30.8 吨,配备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分布式孔径系统,探测距离超过 250 公里,隐身性能通过一体化蒙皮和 3D 打印钛合金结构件大幅提升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歼 - 35 采用双发设计,可靠性远超 F-35C 的单发配置,在动力系统上就占得先机。对于俄罗斯海军来说,这样一款既能在滑跃甲板起飞,又能适应未来弹射航母的多用途隐身战机,无疑是雪中送炭。
从技术适配性来看,歼 - 35 与 “库兹涅佐夫” 号的兼容性比想象中更高。虽然俄航母没有电磁弹射器,但歼 - 35 通过优化气动布局和换装涡扇 - 19 发动机,已实现滑跃起飞时 28 吨的最大重量,可携带 6 吨弹药和 7 吨燃油,作战半径超过 1300 公里。这一数据不仅远超苏 - 33 的 6.5 吨载弹量,甚至比米格 - 29K 的 1000 公里航程多出 30%。更关键的是,歼 - 35 的模块化设计允许根据俄海军需求定制,比如整合俄制 R-77-1 空空导弹或 “口径” 反舰导弹,这在中巴歼 - 35AE 的采购协议中已有先例。
价格方面,歼 - 35 也展现出极高的性价比。根据国际市场估算,歼 - 35E 出口型单价约 8000 万至 1 亿美元,仅为 F-35C 的三分之二。如果俄罗斯采用 “整机采购 + 技术转让” 模式,中国甚至可能提供生产线授权,这对陷入经济制裁的俄罗斯军工来说极具吸引力。要知道,俄罗斯自研的苏 - 75 舰载版至今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,原计划 2025 年的首飞已无限期推迟,而沈飞的歼 - 35 生产线年产能即将突破 100 架,完全能满足俄海军需求。
不过,这笔交易背后的政治经济博弈远比技术参数复杂。首先,俄罗斯军工复合体内部存在强大阻力。苏霍伊设计局一直力推苏 - 57 舰载版,尽管该机仍未解决着舰强度问题,且电子战系统落后于歼 - 35。其次,购买中国战机可能触动俄罗斯的 “大国自尊心”。历史上,俄罗斯从未向中国采购过整机,上世纪 90 年代苏 - 27 的出口还附带了技术转让条款。如今角色反转,俄方能否放下身段接受 “中国制造”,考验着克里姆林宫的决策智慧。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俄罗斯的战略自主性。如果大量装备中国战机,俄海军的作战体系将深度依赖中国的雷达、导弹和后勤保障,这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可能引发北约的强烈反应。但反过来看,正是西方制裁迫使俄罗斯寻求新的合作伙伴。2025 年 5 月的中俄联合声明已明确将军事技术合作列为重点领域,双方同意扩大联合演习和装备协同。这种战略互信为歼 - 35 的引进提供了政治基础。
从地缘政治角度,歼 - 35 的部署将彻底改变黑海和北极地区的空中力量平衡。目前北约在波罗的海和挪威部署了超过 50 架 F-35,而俄罗斯在该区域的防空主力仍是老旧的苏 - 27。若 “库兹涅佐夫” 号搭载 12 架歼 - 35,配合 “棱堡” 岸基反舰导弹系统,可在巴伦支海形成半径 1500 公里的隐身打击圈,有效遏制北约航母战斗群的活动空间。这种 “非对称威慑” 正是俄罗斯在国力衰退期最现实的选择。
当然,俄罗斯也不会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。除了考虑引进歼 - 35,俄海军还在探索建造 4 万吨级轻型航母的可能性,这种新舰型将采用电磁弹射器,专门适配歼 - 35 和中国空警 - 600 预警机。但这一计划面临两大难题:一是需要至少百亿美元的资金投入,而俄罗斯 2025 年国防预算的 70% 都用于乌克兰战场;二是国内造船业连 5000 吨护卫舰都难以量产,根本不具备建造中型航母的能力。相比之下,直接采购现成的歼 - 35 并对 “库兹涅佐夫” 号进行有限升级,或许是更务实的选择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在武器出口领域的策略正在发生变化。过去中国主要提供性价比高的中端装备,如 “枭龙” 战斗机和 “彩虹” 无人机,而歼 - 35 的出口标志着中国开始向高端市场进军。2025 年 6 月,巴基斯坦以 40 亿美元采购 40 架歼 - 35AE,附带 “雷达 - 导弹 - 维护” 全套解决方案,这种 “交钥匙工程” 模式为俄罗斯提供了可参考的合作模板。如果俄罗斯愿意开放部分军工市场作为交换,双方甚至可能在航空电子、隐身材料等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技术合作。
对俄罗斯来说,引进歼 - 35 不仅是军事选择,更是国家战略的调整。在西方制裁日益严厉、国内经济疲软的背景下,与中国深化军事合作已成为维持大国地位的关键。正如俄科学院研究员克拉姆尼克所言:“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军工自主的幻想,最终将失去远洋作战能力。” 而歼 - 35 的出现,恰好为俄罗斯提供了一条既能快速提升战力,又能避免全面技术依赖的折中路径。
这场关于舰载机的博弈,本质上是大国战略收缩期的无奈之举。当 “库兹涅佐夫” 号的锈迹与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形成鲜明对比,当苏 - 57 的 PPT 与歼 - 35 的量产车间形成强烈反差,俄罗斯不得不承认:在第五代舰载机领域,中国已悄然完成了对曾经老师的超越。而这种超越,或许正是国际战略格局重构的缩影。
天盛优配-股票带杠杆-银行股票配资-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